上海天華英澳美學校,斬獲11枚牛劍面邀
時間:2022-12-20
來源:天華英澳美
作者:未知
在2022年畢業生當中,上海天華英澳美學校以2枚劍橋、4枚帝國理工、5枚倫敦政經和26枚UCL、57封悉尼大學2、107封蒙納士大學、2枚港大全獎等在最難申請季中殺出重圍,2023年更是一舉斬獲11枚牛劍面邀,再次刷新學校歷史,成為滬上新晉“牛劍黑馬學校”!
3年前該學校因為“校長帶全校看復聯”,一句“你守望英雄 我守護你”,“無論我們是否看得懂電影,我們看得懂青春”刷屏全網,當時也進行了追蹤報道。
如今英澳美如超級英雄般,將傳統教育中的“普娃”送進世界名校,創造升學奇跡,更是吸引了一批像Alex這樣的學生,從體制內外老牌名校轉學而來……
我們再次前往位于上海嘉定的天華英澳美校園,和老朋友柏萍校長,以及今年拿到牛劍面邀的兩位畢業班學生暢聊背后的升學秘密。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常務院長
上海天華英澳美總校長
英國阿博茨霍爾姆學校中國區總校長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澳洲悉尼大學訪問學者
劍橋大學經濟學面邀Offer,英美同申
A Level 數學、高數、經濟、化學、中文5門A*,雅思8分
中考全市前十,進入省重點卻轉軌國際教育,獨自一人從長沙來到上海。選擇英澳美除了獎學金之外,更是自由和個性化的環境,“經濟學李岸老師是東南大學博士,很負責,就算他一天課排滿了,也會抽出課間時間來解答”,“數學老師錢俊豪上課非常幽默,還會在課堂和我們實戰炒股”。
劍橋大學和帝國理工工程專業面邀Offer,曼徹斯特大學錄取Offer
英國物理奧賽金獎、iGem銅獎
A Level 數學、高數、物理、化學4門A*,雅思7分
不滿足于公辦教育“把每個學生都切割得一模一樣”,Ivan初二畢業后在往屆學生的推薦下轉軌英澳美學校,從小喜歡賽車的他在這里有更多機會探索工程專業,也因為幽默負責的老師,樂于分享的班級氛圍而愛上了這所學校。
天華英澳美依托大學背景,于2017年開始就與海外知名學校展開高中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目前在上海都十分稀缺,且具有前瞻性。
學校為在讀學生注冊英國阿博茨霍爾姆學校的學籍,阿博茨霍爾姆學校是一所有深遠影響力的學校,也是全球top創新學校聯盟Round Square(RS)創始成員校。
國內的RS聯盟學校有人大附中、北京鼎石、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等,海外的聯盟校有英國惠靈頓公學 (Wellington College)、美國凱特中學 (Cate School)、霍奇科斯學校 (Hotchkiss School)等,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所聯盟成員學校每年都會進行深度互動,共享資源。
今天,英澳美的學生可以選擇澳大利亞VCE、英國A Level和美國AP三大課程,各類課程均匹配一對一升學指導進行英/美/澳/歐/日/新/港等國全球申請,還與澳洲蒙納士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與新加坡的英澳名校打造“不出亞洲平安留學”,保障每一位學生的升學出路。
01
兩個05后高中生的教育花費算賬
來英澳美之前,Alex經歷過兩所國際化學校。
第一所是長沙本地的雙語學校
“他們宣傳自己是IB學校,但其實開的還是A Level和AP,而且當時我是第一節學生總共才五六十人,管理也很混亂”,Alexandra說:“當時轉軌,我給老媽的承諾至少是G5、港大,在這所學校看著沒戲,就果斷逃離,考察一圈之后還是選擇國際化教育高地上海。”
第二所學校在上海很有名
老牌、升學好,但是讀下來卻發現可能并不適合自己,“我是公辦應試教育訓練出來的,而且成績也還不錯,學國際課程就感覺更簡單了。但在這所學校還是必須跟著大部隊學習,節奏比較慢,我感覺有點浪費時間。”
一邊是3年60萬學費,但大部分時間“無效內卷”,還要課外擠出時間搞競賽、活動;
另一邊是3年免學費,還有博士老師給我1對1輔導經濟學課程,課堂時間相對靈活學校還有支持語言考試、科研導師等資源,如果結局都是沖刺牛劍、保底G5,后者考進牛劍還有獎學金,那我為什么不選擇后者呢?
Alex算起教育賬來思路清晰,有理有據。
聽說她早已把這筆省下來的錢做投資理財,未來用在本科和研究生的留學費用上。不愧是將來要讀劍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
△英澳美的升學模式
另一位從初二畢業轉學過來的Ivan同學,或許沒有那么學霸,但也非常有獨立思考能力。
在他看來,英澳美不像之前的公辦中學,原本的學校感覺像是把所有學生都教成一樣的人,但在這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也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組隊做科研(比如Ivan加入了iGem社團,做干酪乳桿菌相關的課題),學習的主動權回來了!
△英澳美學子參加iGem暑期集訓營
不過等真正讀了英澳美學校之后,兩位同學由衷表示,這里的老師是真的好。
Ivan非常喜歡教物理的袁德乾老師:
這位曾在美國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楊振寧實驗室研究高能物理的大學霸,回國后在平和雙語工作,2019年來到英澳美直至今日。


△英澳美部分課堂
Alex很感謝教經濟學的李岸老師,他是東南大學博士,國家農業部特邀課題研究員:
當然,兩位同學都點名了幽默風趣的數學老師錢俊豪,“他上課真的很有意思”、“與其說是老師,他真的像我無話不談的朋友”、“劍橋筆試前我糾纏了他半個月,考試前一天他說終于解脫了”……
其實,除了實實在在的獎學金之外,能吸引像Alexandra這樣牛娃兒來讀書的,還有實實在在的頂配資源。兩年前,我第一次探訪英澳美的時候,就被這里的教師資源震驚:
這里有美國富布萊特高級學者,英語語言博士、美國波士頓大學訪問學者Olena負責指導高中生的語言科目,并且親自教ESL;
有出身外交官世家,劍橋大學醫學、化學雙博士的英籍華人Christina老師負責化學科目(我在訪校時就看到Christina老師騎自行車載著學生聊天,十分親切);
當然還有劍橋英語學士,清華教育學碩士,10年雅思巡回考官Brin來教雅思……
而三年疫情過去,上海還經歷了上半年的封控,這些資深外教卻仍然選擇留在英澳美,按照柏校的話來說,他們已經把英澳美當作是在中國的另一個家。
“除了常規課程之外,英澳美現在像美國大學一樣有通識課程了!”柏校微笑著分享道。看來,兩年疫情時間,柏校帶領著英澳美教師團隊又給學生們張羅了一堆好資源。
△英澳美課程“金字塔”
其中我自己最感興趣的,絕對是由丁肇中親傳弟子、上海交大智能控制研究室主任楊煜普教授領銜的人工智能課程,團隊陣容包括4位教授和5位大學講師,課程包括人臉二次元、元宇宙虛擬主播、表情遷移等內容,深受學生的歡迎。
△梁景新教授給英澳美學生上課中
△教室環境和學生作品
這門課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3層次教學,包括面向全校師生的大師講壇(基礎課程);對進一步感興趣學生的編程課程;以及目標競賽獲獎和取得專利成果的PBL小班課程。
去年,英澳美就有一位21屆的劉逸杰同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專利。

此外,學校還有由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英語系主任卜友紅教授牽頭的標準語音課程,由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項目導師,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長笛首席封笛老師的BANZ交響樂團,以及留美博士楊悅的美式辯論課程、ASDAN競賽等。


用大學教授級導師給高中生上通識課,一方面極大拓展了孩子的學術“眼界”,也是能讓更多學有余力的學生做深度學術探索,這也讓一些原本在上外附等頂尖高中的學生也慕名而來。
03
在沖刺牛劍的路上,
做足一切準備,Offer是水到渠成
8枚劍橋,3枚牛津,10枚帝國理工,牛劍面邀Offer爆發式增長的背后,英澳美到底有哪些秘訣?柏校長卻一如既往耐心回答:哪有什么秘訣,就是把功夫做足了,把學生的能力基礎打扎實了。
首先,出國留學,語言能力是門檻,是要逼一逼的
過去也有不少學生拿到牛劍預錄取Offer,最終因為雅思分數不過關,只能與夢校擦肩而過。但英澳美學生從進入學校第一天開始,就提出“語言障礙清零”的目標,每半年測一次雅思,再加上學校本來就有雅思考點,每學期進步0.5,等到4年學習下來,就被逼出了8.5分,8分的實考好成績。
其次,每一位學生都要學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課程
這是A Level的研究性學習項目課程,以往一般是要沖刺G5的學生會進行選修,但英澳美確是人人都要學。因為當一個學生經歷了論文選題,找導師資源,文獻閱讀,調研/實驗和最終形成論文這一整個過程后,學生不論是寫文書,做面試,都是更加有有血有肉的。
還有英澳美的社團與愛丁堡公爵獎掛鉤,擁有AMC、BPHO等物理競賽輔導,牛劍筆試、面試的前置培訓等。這樣一來,等到學生們正式申請的時候,已經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Ivan說這次能拿到牛劍工程專業面邀,可能是他最最開心的事情。
他說自己從5歲就喜歡賽車,長大后就慢慢去研究和賽車機械相關的內容,比如空氣動力學套件,比如引擎研發等。而在英澳美的4年時間里,是真能沉下心來搞自己喜歡的機械工程,跟著老師學習物理、化學相關的知識。
今年暑假,Ivan還專門到材料研究所實習,用顯微鏡、色譜儀檢測分析鋼板成分構造,收獲很大。
Alex給我看了她的EPQ研究論文,是關于淘寶和雙十一市場研究,她說劍橋是她的第一步,在準備英美同申的同時,也計劃好了去美國讀碩士,希望未來能在華爾街投行工作,成為一個商場女強人。
你看,兩位同學不僅僅是收到名校Offer,更是有著熱愛的專業興趣和清晰的未來規劃。而相信這一切也讓他們更加篤定,當初的轉軌,在英澳美的幾年時光都是值得的。
在采訪的尾聲,我也很好奇,在兩位同學和柏校長的心目中:
沒想到,大家都一口同聲提到了“溫暖”:
Ivan說學校的校長都非常和藹可親,就像是家人一樣。而班級里同學之間的氛圍也非常好,很樂于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資源。
Alex則用行動來證明這一點,在筆試結束后,她開始著手建立雅思經濟社團,希望能把自己的語言、專業知識學習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未來的學弟妹們。


我也很贊同Alex說的另一個關鍵詞“包容”。
英澳美如今已經是一所千人學校了,不僅僅有像Alex、Ivan這樣沖刺牛劍的學生,也有一些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
但學校給每個孩子提供了多元升學路徑,比如澳洲蒙納士大學(usnews全球第37名)是英澳美學校的戰略伙伴,還比如是新加坡雙聯課程,法國商學院課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