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學校想學好數學,離不開這幾個習慣
時間:2020-10-13
來源:朗思教育
作者:小顧老師
在國際學校學數學,從來都是“冰火兩重天”。對于一直在國際體系就讀的同學來說,那些英文版的數學術語和概念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對于一些難度稍大的知識點,比如說微分和積分,就有些頭痛了。
而對于那些從國內體系轉到國際體系的同學來說,常規知識點和復雜運算都能從容應對,但由中文版數學切換到英文版數學,卻需要一個短則數周、長則數月的適應期和過渡期。不過,不論你屬于何種情況,只要是你想學好數學,都離不開幾個十分奏效的好習慣。
一、建立知識框架
為什么要建立“知識框架”呢?道理很簡單,有了一個框架(Overview)就相當于我們對于教材的知識點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就知道我們對于哪些知識點比較熟悉,對于哪些知識點比較陌生,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去查漏補缺。

回想自己的中學年代,一開始我也不明白為什么老師總是要求我們去畫出教材知識框架的思維導圖,當時我總覺得這些都是“虛頭巴腦”的東西,沒什么實際的用處。但是,經過一次又一次枯燥乏味地手動畫一個又一個的思維導圖(知識框架)之后,我慢慢地建立起了對于一本又一本數學教材的整體把握。到后來,自己對于任何知識點都是信手捏來,掃除了一切知識盲點。
二、進行專題總結
為什么要進行“專題總結”呢?其實這跟我們做任何其它事情會有的“階段性總結”是一個道理。政府每年都要做工作報告,企業都有自己的季度盤點,再小的公司也都會有自己的周總結。所以,專題總結的本質就是,我們對于上一階段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深度梳理,加深自己對于學過的知識點的理解。
有的同學從來都不屑于做這種總結,認為這些只不過是在浪費時間。還有的同學,對自己的記憶力有著百分之兩百的自信,認為剛學過不久的知識點,記得十分清晰,沒有半點必要再去搞什么“專題總結”。如果你是屬于上面兩種同學中的一種,那么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過于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三、整理常用公式
為什么要整理“常用公式”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所謂的“常用公式”就相當于我們為自己設置的一些“快捷方式”——平時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查到自己需要用到的公式。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需要再去教材里反復搜索和查詢,讓自己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當然,整理常用公式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脫離對于這張“常用公式表”的依賴。通過解題過程中的多次查閱和記憶,我們能夠將這些公式牢牢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很多年后都不會忘記。
四、進行錯題復盤
為什么要進行“錯題復盤”呢?這跟一個職業球隊(比如說NBA的球隊),在每一場正式比賽之后都會去看比賽錄像,都會進行非常細致的錄像分析是一個道理。他們之所以去分析比賽中的每一個細節,尤其是對犯錯或失誤環節進行深度剖析,也只有一個目的——下一場比賽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我們之所以需要對自己做錯過的題目進行復盤,去分析清楚為什么自己會出錯,也是為了下次遇到相似的題型,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那么,我們要怎樣進行數學錯題的分析呢?至少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看自己對知識點沒有理解透徹;二是看自己的運算過程是否足夠精準。

總的來講,不論是對于一直就讀于國際體系的同學,還是對于從國內體系轉到國際體系的同學,要想學好數學,都得不斷提醒自己去做上面提到的這些事,養成上面提到的這些習慣。而這些習慣的養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積月累的付出與努力。同學們,我們一起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