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間有什么不同
時間:2022-08-23
來源:網絡
作者:未知
正常來說進入理想的國際高中只是我們開啟高中教育的開始,進入到國際教育體系的國際高中,學習、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難免會產生各種問題和不適感。那么相比較于體制內的普通高中來說,國際高中和普高之間又有什么不同呢?
國際高中VS普高,從招生入學開始就已不同,不一樣的教學模式,不一樣的未來目標,了解差異,才能適應國際高中的學習節奏。縮短適應期,盡快融入高中學習氛圍,也要逐步開始思考未來的大學、職業規劃。
傳統體制內的普高同學,從初中中考到進入高中的階段,對于高中的“新環境”和“新課程”其實都有一定“預期”心理。高中的學習生活除了強度更大以外,基本是初中模式的復刻。但國際高中的學生卻不同,這種差異在進入高中之前就體現出來了。
招生方式的差異
進入普通/重點高中,中考分數起決定性作用,分數越高就能進入越好的高中。
國際高中在招生時有比較大的自主權:公辦學校國際部和一些民辦國際高中會對學生的身份和成績有要求,設置校考來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會參考部分中考成績作為招生依據。這部分國際高中學生的競爭激烈程度甚至要高于中考。
還有一部分國際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教育出路:在招生時基本無戶籍限制,中考成績要求低,校考難度也較小。在中考劃線后無緣普高的學生,可以通過就讀國際高中來重新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
升學路徑的差異
普高的學生大部分走的是傳統體制內路線,重要目標就是高考,通過高考來獲得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
國際高中的學生幾乎全部都是以申請國外的大學為目標。申請國外的大學,需要學生每學年都要保持優秀的GPA成績,通過語言考試合格認證,在學術競賽、科研、社團、夏營等各種活動中獲得榮譽。
成績評價體系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國內高考基本是“一次定輸贏”。無論高中三年如何度過,普高的成績評價體系基本只通過高考成績來決定學生的未來方向。
國際高中的成績評價體系更加全面,高中三年的GPA會計入最終的評價體系,其他的語言能力、科研能力、興趣能力等各方面也會決定學生是否會被國外大學錄取。
課程體系的差異
隨著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推行,普高課程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傳統的文理6科中任選3科,再搭配語數外,簡稱“3+3”模式。相對固定的課程,以獲得高分為導向。
國際高中的課程體系以A-Level、AP和IB等課程為主。學校根據辦學定位和海外合作院校等條件,選擇一種或多種課程開展國際教育。課程體系接軌海外教育模式,語言類、藝術類、素質涵養類課程會比普高要更多。在這種課程體系下,學生會更偏向素質提升而非完全應試。
以上就是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普高和國際高中之間的差異化,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所以說還是有一些學生在就讀國際高中新高一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些不適應性,因為家庭需要結合孩子自身的適應性去做相應的調整,更多國際高中升學信息,請關注我們網站的其它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