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考場真題解讀:大陸漂移篇系列考古話題
時間:2022-08-10
來源:托福學習網
作者:顧老師
在前面的內容當中我們也給大家解析過托福考試真題——地質構造及大陸漂移的話題介紹,本期我們繼續給大家深入介紹一下大陸漂移篇系列考古話題,希望對正在備考托福的同學們有所幫助!整體上來說,只要大家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在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難度不大,如果前期沒有準備的話,考場上臨場發揮就則非常考驗能力了。


1. 大陸橋(continental bridge):連接兩個海洋之間的陸上通道
2. 月球潮汐分裂(tidal)
3. 超級大陸(suoer continent)(魏格納)

1. 1596年亞布拉罕奧特柳思(Abraham Ortelius)提出相關觀點;
2. 1620年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經與歐洲和非洲連接的可能性;
3. 1668年法國R.P.F.普拉賽認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與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開的;
4. 19世紀末,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Eduard Suess)提出岡瓦納古陸;
5. 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并在1915年發表的《海陸的起源》一書中作了論證;
6. 1960s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發展,大陸漂移說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1. 中生代(mesozoic)地球表面存在一個泛大陸(Pangea),這個超級大陸經過了分裂和兩億多年的漂流形成了現在的海洋和陸地。
2. 魏格納當時曾經受到地球物理學家的反對,直到1960s才逐漸獲得新生。

1.海岸線理論: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
2.兩岸構造:
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
3.古生物群的親緣關系:
南極洲地區的古珊瑚礁(coral reef),熱帶植物(tropical plants)和化石(fossil);
中龍(mesoaurus)這種淡水爬行類動物(reptile)在南美洲和非洲都能找到;
存在于南極洲的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有許多陸生爬行動物的化石同樣可以在其他大陸找到;
4.冰川遺跡:
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亞(熱帶或者溫帶)都產生過冰川作用

1. 以大陸漂移學說為基礎,
主要主要描述了地球巖石圈(lithosphere)的大范圍運動。
2.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海底擴張學說(Seafloor Spreading)發展起來了,大陸漂移學說也因此變得更為可信。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和麥肯錫、摩根等人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作為一種新的大陸漂移學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延伸。
3. 所謂板塊,指的是巖石圈板塊,包括了地殼和軟流層(asthenosphere)以上的地幔頂部。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不論大洋殼(oceanic crust)還是大陸殼(continental crust)都曾發生并且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巖石圈板塊在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般移動著。

1. 1968年勒皮雄將地球的板塊分為
太平洋板塊(Pacific Ocean tectonic plate)、
亞歐板塊(Eurasian tectonic plate)、
非洲板塊(African tectonic plate)、
美洲板塊(American tectonic plate)、
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Indian Ocean tectonic plate)
南極洲板塊(Antarctica tectonic plate)
這六大板塊,以及一些其他的小板塊。
2. 這些板塊在運動中相互影響,板塊交界的地方即板塊邊界(plate boundaries)可以根據板塊邊緣的構造、活動性和板塊內部整體性分為三種類型:
離散型(divergent boundaries)、
聚斂型(convergent/collisional boundaries)
剪切型(conservative transform boundaries)。
3. 板塊邊界是地殼上極不穩定的地帶,幾乎所有的地震(earthquake)都分布在此,火山(volcano)也大多數在邊界附近,山脈的形成(mountain building)和海溝(oceanic trench)的出現也都沿著邊界進行。
以上就是給大家從網上整理了一下大陸漂移篇系列考古話題的解析介紹了,希望對正在備考托福的小伙伴有所幫助!另外我們前面的內容當中也針對不同的常考或者高頻話題,整理了口語和寫作部分的分享,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另外也可以直接咨詢我們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