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出分后如何選擇國際高中學校?
時間:2022-08-08
來源:網絡
作者:顧老師
目前各省市的中考已經結束,有的家庭在中考前可能就考慮兩條腿走路了,但是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不少地區的招生普遍延后或者轉為線上,那么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需要做好后期的擇校規劃,那么針對中考出分以后,家庭應該如何選擇國際高中學校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選擇一所適合的國際學校,以及在4大主流國際課程中,孩子適合哪種課程系統。
第一步:看留學意向國
為什么要看留學意向國,因為我們擇校和留學一樣,要秉持著以終為始的方法,即使你不知道哪個學校合適,哪個課程系統合適,但不管是學生還是家庭,肯定都有一定的意向度。比如說家庭經濟情況,比如說學生的個人喜好,比如說對之后出國留學的一個研究方向等等。
再一個,不同的留學國家,其實和我們之后要選擇的課程是息息相關的,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本土的特色課程,就拿最火的英美加留學來看。
像IB課程,不管去哪里留學,都是可以的;A-level課程,是英國本土課程,大多數學生是用來申請英國方向;AP課程,美國本土的,大多數學生用來申請美國風向;BC課程/OSSD課程,加拿大本土的,大多數學生會申請加拿大方向。
但這并不是說學了A-level就一定去英國,學了BC就一定去加拿大,只是大體上是這樣的。那這兩年很火的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也有很多學生申請,像這樣就去看下大家主流選擇的課程是什么,比如新加坡,可能主要都是讀IB,也有讀A-LEVEL。
簡單總結下:
1.如果有比較強的意愿去英聯邦方向,那不管是英國、澳洲、加拿大還是其他留學目的地,都有比較匹配的國際課程。
2.如果是想去美國方向,我們做了一個稍微細化的區分,藤校/TOP20、TOP20-TOP50以及其他學校。如果你的目標是TOP20乃至藤校,那美高和IB課程就是首選;如果是TOP50往后的學校,其實各類國際課程的區別性沒那么大。
3.如果目前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留學方向,或者說只是對國際教育比較向往,但是具體去哪個國家留學還沒想好。那IB課程是最完美的,因為它是世界性的一個課程。A-level課程也是近幾年很多家長選擇的主流課程。
第二步:看國際課程
那這里根據我們上面說的留學意向國之后,我們來簡單聊聊,國際課程怎么選擇適合孩子的。
A-level課程
A-level是英國高中課程,也是英國學生的大學入學考試課程,國內的A-Level高中一般是2年IGCSE和2 A-Level 的課程設置,12年級是AS階段,13年級是A2階段。在AS和A2階段,學生結合自己的優勢和大學要申請的專業,選擇3-4門課程來學習,完成 9-12個單元的考試。學習完課程后就能參加全球統一的A-level考試。
所以也就很明確了,學習A-level課程,學生可以靈活選課,盡可能的揚長避短,去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A-level課程最大程度做到了揚長避短。換句話說就是,A-level課程希望培養的是在某一個領域非常強的學生,這和IB課程的培養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IB課程
和A-level不一樣的是,IB不屬于任何一個國際的課程體系,它是自成體系,而且不僅限于高中,我們常說的IB是指IBDP,是專門為高中生設計的為期兩年的課程。
那很多家庭第一次接觸IB課程,知道這課程很培養孩子,但特別難,很多IB學生自嘲自己是“頭禿學者”和“時間管理大師”,從這個層面也能看出IB的確挑戰非常大,這種挑戰從IB的課程設置上就可見一斑。
IB課程由6組學科課程和3門核心課程兩個板塊組成。
學術課程有六個學科組,包括中文、英文、數學、科學、藝術和人文,課程難度分為 HL(高級水平)和 SL(標準水平)。這六個學科組都要學,而且都要考,每個學科組是7分,六個學科組就是42分;
另一個是核心課程,分為TOK、EE、CAS三部分,一共為3分。別看只有3分,但要完成的東西難度甚至超過部分大學生。所以搞懂了IB課程需要學的學術課程和核心課程,就知道為什么IB被稱為最難的國際課程了。
因為IB不僅要求你無論是文科知識還是理科知識都要掌握,還要求你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調研、去實踐、去完成各種論文和活動。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多數IB學生都是超強的時間管理者,“時間管理”也是IB學生最深的體會。
AP課程
AP和IB、A-level、BC這些國際課程都不太一樣,AP嚴格意義上不是一個高中課程,而是選修課程,也就是說,AP體系下的課程,任何課程體系的學生都可以報考,它是學有余力的學生,會去學習的一種所謂的大學先修課。
所以除了AP課程體系的學生外,其他課程體系學生,學有余力的,都會去學幾門AP課程,尤其是申請藤校的,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術能力和專業熱愛,也會去學習幾門AP課程,然后報名參加考試。
講到課程,我們可以簡單把AP課程為6個大類,學生可以從這些門類中選擇學習3-4門,和A-level有點相似,靈活度很高,對什么感興趣或者擅長,或者未來專業方向,那就選什么。
AP 和IB/A-level不一樣,IB是必須在學校進行系統的學習后,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學校統一報名考試。AP沒有這個限制,AP的絕大多數的科目既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校外學習,然后報名參加考試。
BC課程
說起BC課程,99%家長心里都會貼上一個“去加拿大留學”的標簽,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BC成績被加拿大、美國的各個大學所認可,不僅限于加拿大。
任何一套課程體系,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培養孩子,孩子在這個體系下如何成長,所以在明確了BC課程一樣能申請世界名校這個升學出口后,我們再來看BC到底學什么,孩子能從中受益什么。
A-level、IB和AP都有相應的標化考試,需要通過IB成績或者A-level成績來申請海外大學,這一點BC課程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更注重學生的平時成績,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非標化考試。
我們常說過程評價,BC課程強調的就是過程評價,學生最終的評價是參照70%的平時表現和30%的考試分數來評定的。所以大概能感受到,在BC體系下的孩子,他的長期的學術表現,長期的學習習慣是能培養的很好的。
說完上面幾個國際課程的各自不同特點后,相信大家在擇課程這件事上,應該有了比較清晰的目標。說到這兒想再說兩句,像大家公認很好的IB這個課程,的確很好,很鍛煉人,但也真的不是適合所有的孩子,最重要最基礎的就是一個孩子的學術能力。
第三步:看國際學校
說完了留學意向,靶向選好了課程體系,現在最重要的就是,IB學校那么多,怎么選?A-level學校層出不窮,又怎么選?
生源衡量學校好壞的核心標準,其決定了學習氛圍和孩子最終的學習成果,生源質量也與考試難度成正比。那如何去了解生源?學校的歷年畢業錄取情況就是硬指標,在我們看升學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點就是,一定要看大數據!也就是說要看絕大部分學生的錄取情況,而不是某幾個喜報。
整體上來說,我們的學生絕大部分進入國際學校以后,基本上都是處于中游的狀態,拔尖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的,所以我們把目光盯在星河灣、世外等等比較好的學校升學率上,參考的價值真的大嗎?
如果說兩個學校的生源和錄取結果都差不多,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學校呢?這個建議大家關注學校的軟實力了,比如說學校的管理團隊、教育模式、學費、師資配比等等,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因為學校環境而喜歡上某所學校,所以大家在擇校的時候,還是要以適合自己的學校為主。
